本報記者 洪克非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12月30日03版)
  一張手寫的邀請碼(卡)至今仍留在湖南師範大學附中學生高逸的身邊,儘管紙片的邊已經磨破、起了褶皺。
  那是高逸在讀高一時意外在學校收到的一張邀請卡,讓她加入一個poi的平臺——許多名校大學生志願者進行在線學習輔導,或許能助她一臂之力。
  上了高一的她“想把初中3年沒有看完的韓劇看回來”。結果,每次考試都很不如意。
  如今有人願意在網上教她學習,高逸便用手機下載了這個名叫poi的平臺,問了一個化學題,很快就有一位“老師”熱心地幫她解答了。
  高逸向這位遠方的“姐姐”講了自己的遭遇,讓她意外的是,對方推心置腹地和她聊了許久,以自己高中3年的求學經歷,教她學習方法和如何保持上進心。
  那位大學生志願者傳授的經驗,幫她渡過了很多難關。“它提供了一個便捷的助人方式,我想在大學時也成為其中一分子。”12月27日晚,poi(“我來”的前身)2.0版本的新聞發佈會上,高逸鄭重地許下承諾。
  這個發佈會上,來自全國62所985、211高校的志願服務代表自費趕赴湖南長沙,代表著“我來”平臺上的6000名志願者“教師”,展示一種新的教育方式的傳播力量。
  “給的是一種陪伴,一種有溫度的教育”
  80後的雲南人李懋成無意中觸發了“我來”的誕生。
  2006年,他考上北大,之後被保送到香港科技大學。期間,他認識了來自印度的兩個孩子,哥哥艾瑞克熱心學習而苦於無人指導,弟弟則吸毒成癮入獄。
  李懋成決心幫助哥哥艾瑞克。在港讀書3年,他一天3個多小時奔波於路途中,義務輔導這位素昧平生的外國學生。
  最終,艾瑞克考上了香港城市大學。李懋成激動極了:“我感到了一個人的人生軌跡因為自己的努力而得到一點改變。”
  同樣難忘的還有3年奔波的辛苦。他在網上遇到“我來”的創始人之一、現任CEO夏鵬曄時,吐槽了當時的艱辛,沒想到這正是夏鵬曄在研究的課題。
  作為美國伊利諾伊州大學香檳分校(UIUC)的在讀博士,夏鵬曄也曾在港科大讀過物理計算機碩士。
  喜愛“建模”的夏鵬曄當時正鼓搗一款軟件,希望能實現在線的教學輔導。李懋成的經歷讓他對事業的前景更加清晰。
  在那個過程中,創業團隊認識了幾百個中學生,其中有一個id“熙寧晚茶”的給他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。
  “熙寧晚茶”的父親畢業於清華大學,對兒子期望特別高。但該學生自高中開始一直鼓搗計算機,對一般的學習科目就是沒有興趣。
  發現這個平臺後,男生主動找到他們,並且每天和poi團隊探討很多數理化和學習之外的東西。
  夏鵬曄覺得非常奇怪,問他:“我們現在做的這麼小,名氣也不大,你為什麼喜歡我們?”
  “熙寧晚茶”說:如果找老師線下輔導的話,可能收到的就是一張冷冰冰的試卷不停地做,但和你們在一起我看到了榜樣,你們做的是我今後非常想做的。
  12月26日晚上,夏鵬曄告訴記者,“熙寧晚茶”那番話讓他明白了,現在很多中學生生活在一個苦悶的環境里,他們需要是鼓勵和陪伴。
  “把大學生的專業和精力放到該發揮的地方去”
  夏鵬曄想到了大學生熱心的志願者服務,帶著把“互聯網與志願者結合起來為中學生做輔導”的想法,他們與團長沙市委宣傳部的曹茜不謀而合。擔任過湖南省學聯執行主席的曹茜,一直在思考著除了現有的傳統服務之外,能有一種更加安全、不影響課業、只適合大學生和體現當代大學生特點的志願服務模式。
  曹茜是夏鵬曄的校友。在團長沙市委當時分管志願者的副書記葉妙的支持下,經曹茜的鼓動,poi團隊來到了長沙。
  自2013年年底開始,不到50天里,在寒假結束之前,通過各種努力,北京大學、清華大學、中南大學、湖南大學等6所高校數百名優秀的大學生成為poi團隊的在線參與者。
  其中,第一批參與平臺內測的大學生志願者中,有近50名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高考狀元和清華大學志願者中號稱“700分天團”。
  到了今年9月,“我來”的志願者們從最初的400多名到6000多名,分別來自62所985、211高校,裡面不乏各省高考狀元和精通各種學科的超級學霸,提供了8萬次的輔導,服務時長超過60萬小時。“現在每天有1000次的輔導在平臺上發生,陪伴著來自全國各地的高中生學習,見證他們的進步。”夏鵬曄說。
  中南大學選礦1201班的李航是最早的一批志願者“教師”之一。
  他回憶,2014年5月看到“我來”團隊在學校做推廣,覺得很創新,便加盟其中,成為中南大學首批100名志願者之一。
  “中學生髮問,50秒倒數計時,會即搶答,一對一的解題。”這種新潮的方式讓李航很有成就感,“仿佛又回到了高中年代”。
  今年暑假,一個ID“我要考中南”的高三女生問了一個函數題。這引起了李航的興趣。
  解答中,該女生不僅問了學習中的難題,並詢問了許多大學的事情。
  李航看出她的基礎有些不扎實,就把自己高三時候的學習方法、心理狀態等都無私地傳授給對方,鼓勵她考入中南成為校友。
  夏鵬曄說,很多大一的學生對於高中的學弟學妹們特別有愛心。一位北大的女生說她當年在高考時,因為緊張睡不著覺,所以她覺得現在一定有中學生也會這樣。今年高考的那些日子她常常待在這個平臺上,等到凌晨一兩點。
  結果,還真有一個女學生求助,說自己太緊張了,不知道怎麼辦。北大的女生非常耐心地幫她回答問題,給予指導。後來那個學生髮了一個感謝信過來,說在其他地方很難找到這樣溫暖的幫助。
  李金權是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工程1314班學生,自加入“我來”後,班上的6名志願者常組團上線。晚上7~9點,沒有人玩游戲,都是聚精會神地上線輔導,樂此不疲。
  李金權說,以前父母非常反對他上網,認為學生搞網絡就是玩游戲。當瞭解到兒子利用互聯網幫助中學生做輔導後,也轉變了觀念,認為“上網還是有可取的地方”。
  “這是給現行教育打的一個補丁”
  中南大學的志願者李航則認為,現在的教育體系需要這樣一個“補丁”。“其實學校的師資是缺乏的,因為大多數學校老師都要管理幾十個學生,老師難以應對太多學生的提問並做精細的輔導。而學生則礙於情面,不可能反覆請教老師。內向的孩子則情況更糟。”他說,剛剛走上大學之門的學生很能瞭解中學生的心態、學習中的問題,而幾乎同齡的雙方,在網絡上的溝通沒有心理的障礙。
  對此,湖南師大附中的教師吳卿深為贊同。
  她在高考前3個月曾大病一場,耽誤了很多學習時間,“但回到學校老師沒有放棄我,直至我考上北師大”。
  老師當年的陪伴讓吳卿銘記於心,她發誓要像他們一樣陪著學生渡過難關,送進大學。然而,她做了老師後才發現,一個老師的力量非常小。“當政治老師的時候10個班,五六百人。一個學期下來,不論多麼努力,都無法記住全部的名字”。
  吳卿認為,像“我來”這種線上的輔導真的可以幫上老師們的忙。“因為學生都是獨生子女。他們其實很孤獨,他們的成長需要家長的關心,需要老師的引導,也需要同齡人的陪伴。這個平臺可以實現這種陪伴”。
  對於日漸火爆的“我來”,也有學生家長曾表示了擔心。一位中南大學的志願者總是在線上搶答,有一個看到孩子總在上網求教的家長對此特別不能理解,併在網上反覆質疑志願者究竟出於什麼目的要幫自己的小孩?到底是怎樣的心態?
  雙方交流很久之後,這個家長找過來,說很久沒有看到這樣的事情了。如果他的小孩將來能上大學,孩子肯定會加入志願者的行列。
  夏鵬曄說,目前“我來”已獲得了教育部門的認可,並和長沙市教育局確定了正式的合作關係。2.0版本上線後,長沙市教育局的微信公眾號裡面將嵌入“我來”的學霸答疑的服務。  (原標題:6000大學生志願“教師”網上集結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t67rtxnv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